试论九品中正制度的合理

chenjinsong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作客小说网 www.zkxsw.com,最快更新chenjinsong文集最新章节!

    试论九品中正制度的合理性

    摘要:始创于曹魏政权的九品中正制度,后人对此选官制度一般持否定意见,他们多强调这一制度的蜕化,只重出身,不论德才,沦为世家大族巩固特权的工具。然而任何制度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是一定社会背景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本文从政治制度的现实性、时代性。制度变迁等角度试论这种选官制度安排的合理性。

    关键词:九品中正制合理性现实性制度变迁

    关于九品中正制度古今学者研究很多,包括九品中正制的概念、创立时间、原因、中正的设置及职权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而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从基本内涵、创立原因、历史意义和作用效果出发,从政治制度产生的现实性、时代性、制度变迁等方面试论和理解九品中正制度的合理性

    一、九品中正制度基本内涵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采用尚书陈群的建议,开创九品中正制度。这种制度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取士制度,具体做法:任用“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区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来评定人才等级,然后由小中正报大中正核实,大中正报司徒核实,再交尚书吏部选用1。

    二、九品中正制度创立原因

    (一)九品中正制度创立的历史背景

    汉朝选官主要由朝廷征聘和州郡察举,征聘察举例由地方官吏听取当地名士的评议并加以考察,此所谓乡举里选。而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势力并立,战争频仍,许多士大夫避难迁徙,流移异乡,乡举里选已不可能。曹操当政的二十多年中,对乡闾评议并未笼统否定,反对的只是汉末乡闾评议中产生的弊病。历史的传统在一定期限内往往具有承袭性和延续性,不能完全放弃,也许中正定品的政策是“乡举里选”翻版。他纠正的办法一是提倡“唯才是举”以反对虚伪道德和名实不符;二是压制朋党浮华和私人操纵选举,力图将选举之权控制在政府手中。与后来中正由政府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情况更为近似。九品中正制的许多特点在曹操当政时期产生了萌芽,曹丕、陈群进一步加以制度化。在当时力求适应时地移迁、渴求人才、集权中央的局势需要。按照张鸣先生的说法,曹丕称帝时面临两大课题一是重新开始道德讲求建构儒家意识形态,二是削平门阀重整官僚体系,而九品中正制度则是曹氏为解决这两大课题采取的相应制度变革的一部分。九品中正制度是“针对察举—征辟制选举权流失的弊端,而采取的选举改革。其目的是将选举权收回中央,便于皇帝控制,重新建立士人与朝廷官僚制的正常关系,以逐步削弱地方化的倾向。2”

    (二)九品中正制度的创立是皇权和士族势力妥协的结果

    1曹氏家族取得王权的适时需要。曹丕继位为魏王,进一步就要受禅,登上皇帝的宝座。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做好改朝换代的工作,对世家大族就不得不作出让步。当时世家大地主尚书陈群向政府提出“九品官人”的方案,曹丕不加留难地予以通过了。经过这种方式的妥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设立九品中正制的本质原因,就是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

    2时代背景造成了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制约。乱世征伐,时局较为动荡,皇族要依靠士族阶级的支持,以提高自己政权的合法性,皇族的政策自然需要士族阶级官员去贯彻实施。而士族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一方面试图通过自己的势力影响皇族的政策、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皇族对于自己的打击给予坚决的抵制,类似于贵族对于皇权的制约,否则某些士族将会代替皇族,如西晋代魏,东晋的建立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的贵族化。曹氏父子作为皇权的代表,为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在选官制度改革问题上,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可是,世家大族势力不断发展的客观形势,使曹氏不得不走回头路,转而和世家大族达成妥协。设置由中央委任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由于中正官由世家大族出身的大官兼任,这样,私家操纵月旦评议变成了官家主持的品第,而官家的品第又不危害世家大族的私利,政府控制了舆论,世族渗透进选举,皇权和世族势力在选举这个问题上,矛盾有所缓和。

    三、九品中正制度实施的实时效果和历史意义

    九品中正制度适时而制定,在曹魏初行此制时,功效甚为明显。乱世征伐的时代,曹魏疆土扩大,后备干部不足,满足不了新拓地方官员任职的需求,创建此制应时所必须。这种制度以其标准化的方式去选材用人,相对漫无边际标准各自援用私人要好。此制度一时之建立,吏治澄清,曹氏政权之得天下,此制功不可没。此后此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选官制度,实现了较长时间的延续和实践,说明了这种制度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自身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这种制度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构成了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贵族阶级对皇权的制约和限制。而这种制度本意决不是买官卖官,行贿索贿,而是为国家选配和培养人才,为国效力。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这种选官制度的创立和其他选官制度具有同样的目的,都是为了吸取更多的人才,巩固阶级的统治和维护社会的稳定。任何统治者都不会自己革自己的命,使得一项制度安排导致自身的灭亡。

    四、九品中正制度现实性与制度变迁及结论

    九品中正制度,是贯穿魏晋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的总和,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占有显著的地位。长期以来,过于强调中正九品制历史发展进程的蜕化及其弊端,对这项制度的所引发的反思很少或者没有。九品中正制度为一时救弊,比不是什么坏的制度,之所以被后来所否定,在于其实施的空间和时间关系不同。因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无论如何,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轨迹而发展,此制度之自然生长。制度需不断生长,又定需在现实环境显示要求下生长,制度绝非凭空从某一理论而产生,而从现实中产生。惟此种现实中所产生至此制度,也必然有一套理论与精神,理论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此制度之血液营养。正如钱穆先生所说“在曹操时,采行九品中正制而有效于一时,但以后此制度墨守不变,毛病从出,后来便只怪九品中正制不好,其实这也有些冤枉”

    九品中正制度与其他所有制度具有共同点,那就是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一项制度初期执行的有效性在于他的现实性,就原始意义来说是一项好的制度,但随着时代性的变化,那制度就变坏了,这是正常的。因为不可能存在一项永远不变的制度,如同真理也是不断变化的一样。古今中外所有制度都是如此。只有一项制度不会永久是好制度,才能促使后人政治上的努力不断进行改进,使之适应于现实,否则一项制度永久是好制度,也许会造成政治的窒息和社会的畸形发展。而新制度的产生和对旧制度的改进以及制度的变迁,可能是社会本身诸要素诱发的比如社会精英、个性官员、特定的群体,也可能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但不论如何,这都证明政治制度是现实的,具有时代性,适应的是适时社会的发展。如果忽略了这点,对一个制度安排进行彻底的否定,不加考虑地进行判断和审视,那是不应该的。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m]上海:三联书店,2001。

    [2]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m]北京:中国人民在大学出版社,1989

    [3]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在大学出版社,2004

    [4]柏杨中国人史纲[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第33—34页

    [5]景有泉近年来九品中正制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08)

    [6]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m]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游为民九品中正制创立原因辨析[j]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第2期

    [8]石荣伦九品中正制二题[j]江海学刊1997年第3期

    注释:1出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第180页

    2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