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

杜鸿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作客小说网 www.zkxsw.com,最快更新杜鸿文集最新章节!

      这是一幅峡江六七十年代的老照片。

    现在的孩子不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以及那种胜过天堂的感觉,以及那种充满神秘意味的氛围,而这四个字却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情感。它似乎是个古老的东西了。而于我们却又是那么记忆犹新。关于它,我们有许多令人神往的故事,而且有许多暗语,来报知它的消息。即使我们小到还不会识字,见到街上的那种红海报一贴出来,就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回家的脚步比什么时候都快,太阳在西山还有丈把高,就早早地胡乱扒几口饭,草草地洗好

    澡,来在稻场上焦急地等待天黑,等待那个时刻庄严而隆重地到来。其实天没黑我们就赶到中学的大操场上,从学校的角落里搬一块石头,放到抢占的最佳位置上,然后坐在上面静静地等待。

    这时,学校的戏台上,早已拉起了那张又大又白的屏幕。有时它不一定是白的,而且大小不一,小的只一张饭桌那么大,大的有如几床被子的拼结。也许是雨水淋过之后,屏幕的颜色变得花里胡哨,有如电影里的情景,斑驳有致,栩栩如生。很多时候,我就是看着那些黄色的水痕度过那漫长的等待时间的。那时学校还都是峡江民居般的土泥巴屋,土墙上涂了厚厚的一层白石灰,有的起层脱落,有的斑驳陆离,一派岁月的沧桑。还有那些高大的刺槐,比屋都高,风吹到它身上发出飒飒的响声。在这之前,我们从没如此认真地打量过自己的学校。我们发现在夜幕中的校园是那么宁静,那么富有家园的意味。

    往往正是在这段时间里,镇上及镇周围的人们陆续地来了。他们比我们显得要从容,舒缓,还人人扛一把椅子。这个时候往往是住在镇上的孩子们的天堂。特别是天渐渐地黑下来放影员对着屏幕试机时,有许多小手就伸进光柱里,做出鸡,狗,猫,虎之类的手影,映在幕布上,频频律动,有趣之极。再就是三五成群地捉迷藏,在人群前的空地上,来来去去,玩得忘形之极。我们这些没大人带的小孩子,是不能也不敢动的,只能坚守在占领的石头上,等待那个时刻的到来。我们的庄重和虔诚,任何人无以伦比。我们此时不羡慕那些孩子的快乐,不羡慕那些舒适的椅子,唯独期望电影马上开始。如果是父亲带着我,我就会不停问他,要开始了没有,直到父亲说马上就开始说得不耐烦了,所以直到现在,有人用马上这个词让我等待,我仍然会在心里作长时间的准备的。

    电影终久会在我们的一遍遍假想中真正出现。

    于是那些经典故事一次次进入我们的记忆,融进我们的心灵,培育我们的情感,奠定我们这一生的生命观和爱情观。也就是在那种露天电影的时代,我们一天天成人,我们在那种带有露气的夜晚,在那种地气出来的或者没出来的坝子上,在那种如久旱逢甘霖一般的渴望中,身心得到前所未有的滋润。就是在那里,我们认识了孙悟空、潘冬子、杨子荣,听到了那些一直渗进心灵深处的歌:“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那位革命母亲唱的歌,至今犹在耳旁,令人感动不已。这种感觉,对人的一生而言,又是多么的宝贵。爱看打仗的片子是少年的天性。那时除了战斗片,就是京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宝莲灯、沙家滨、袭击白虎团,都是那个时候看的,象渡江侦察记、袭击、南征北战,乃至大上海也是那个时候看的,这些影片在我们心目中成了永恒的经典之作。即使是露天电影,那时也是没个一二个月,是难得看一次的。我们也许比同时代的少年要幸运得多。那时,现在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叫长江水利办公室,我们叫长办,还有到现在我都没弄清是什么单位的五零五,他们很善良。逢个十天半月,就把他们内部放的片子,带到镇上为百姓放一场,大大丰富了镇上群众的文化生活。当地的老百姓那时都以认识他们中的一个人为荣。前几天,我回到镇上,碰到长委的人,和他们一起喝酒时,我介绍说,我就是看你们放的露天电影长大的。回忆起那种旧时光,我们都很感动。

    没有电影看的时候,我们也有一种乐趣,那就是发布假消息。悄悄地制造谣言,悄悄地传递,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一切也都在乐趣之中。我们不知有过多少次被骗的经历,甚至自己的谣言骗自己的经历。也有公然的谎言,比如这样的对话:今天放电影哩。

    什么名字?

    割草喂你。

    或者是看不见的战线,或者是被窝里的战斗,全是现代人看来的真实的谎言。而我们往往正是被这种善意的玩笑,激起了对那种电影更强烈的企盼。然而,也正是这些望梅止渴的笑谈,让我们度过了那些如同空白的日子,增添了少年生活的乐趣。同时,我们还做一些与看电影有关的事。那时很少有买得起手电筒的。为了不摸夜路,每逢大人做篾活的时候,我们就守在一旁,把作废了的蔑篁弄来,编成一根根火把,看电影时,就拖起,回来时点燃了用以照明。朱白丹在一篇文章里把露天电影叫打电影,这种土气的说法在镇上也有,但那多是靠山上一点儿的农民才这么着贱它,我们是断然不这么叫它的。像这种对它的近乎偏执的喜爱,直到上了初中仍然没减退。记得大概是读初三,有一场电影在场子里放,而我们则被老师安排在教室里自习。外面生动地放着电影,我们眼睛盯着书本,心却飞扬在操场的上空。老师见了,实在没有办法,才同意去看电影。当老师的话刚出口,我们的欢呼声震得屋顶的瓦都在响。那种心神不定和得到大释的情形至今历历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