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缘起:见自己

江南沐雨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作客小说网 www.zkxsw.com,最快更新众神聊斋最新章节!

    本小说缘起于一个我曾经做过的梦:一片漆黑的夜里,在森林里的某片破碎的残垣中,我看到一伙人抓着一位我熟悉的当红明星,同时拉过来一头鹿,他们把那个明星的灵魂和那头鹿的灵魂做了交换,然后狞笑的对那个明星说:现在你的身体里所“含”的,就是这头“鹿”的灵魂了,所以从今天起,你叫鹿含(不能完全的指名道姓,所以我部分的保姓改名)。以后,你要听话。

    这个明星的灵魂被换成鹿的灵魂的那一刻,他再也站不起来,立刻四肢趴下,匍匐在了大地上,这时候,他的眼睛看到了我。

    梦里的我并不知道害怕,但直到今天,我依旧能回想起来,那个被换成鹿的灵魂的,跪在地上的那位明星。

    那时,他看到我的眼神,充满了绝望,恐惧,无奈,却似乎没有要挣脱的意思。

    虽然那时夜色里只有月光,并不明亮,但是他看我的眼神,我却看得清清楚楚。

    随后那些人也看到我了,其中一个人笑着朝我走来,而另外一个人,手里抓着一只小白兔,对我阴冷的笑了笑。

    我知道了,他们也要把我的灵魂和那个兔子进行交换,以后,我的肉身里,就只有一个动物的灵魂了。

    当那个人抓到我的时候,我醒了。

    醒了之后,我被自己的梦吓到了,因为在刚醒来的那五分钟内,我似乎还在迷迷糊糊的做梦,“梦”到的是那个梦的后续故事:

    给某些人换成兔子的灵魂,让他们乖乖的听话,不敢言语。

    给某些人换成狼的灵魂,让他们嗜血成性,杀人如麻。

    给某些人换成狗的灵魂,让他们低三下四,狗仗人势。

    给某些人换成猪的灵魂,让他们好吃懒做,不思进取。

    给某些人换成牛的灵魂,让他们任劳任怨,不图回报。

    给某些人换成蛇的灵魂,让他们阴险狡诈,伺机害人。

    给某些人换成狐狸的灵魂,让他们满嘴谎话,欺骗众生。

    虽然只有5分钟,可是当时的我似乎经历了非常久的时间。

    当时,我隐隐约约记得那个梦还有一个细节:似乎可以通过更换动物灵魂,让人获得那个动物的某种能力(思维,速度,性格等),如果还有这些诱惑,会不会有人就会主动把自己的灵魂抛弃,而换成动物灵魂呢?

    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想,如果人们真的有灵魂,并且还有人可以把人们的灵魂和动物的灵魂进行交换,人世间会不会真的有这些可怕的行为?

    想到最后我觉得自己杞人忧天了,即使人们没有被换动物灵魂,也依旧存在以上谎话连篇,阴险狡诈,低三下四,不思进取等行为,更换了动物灵魂,只不过是在这些行为上“锦上添花”罢了。

    后来我想明白了,我之所以觉得这个梦可怕,不是因为人们被换了灵魂而做出这些行为,而是这个梦给我另外一个担心:我被换成动物的灵魂之后,那我还是不是我?在其他人眼里,我所有行为和之前是完全一样的,我还是我;但是在我自己心里,我非常清楚我的灵魂已经变了,只不过打入我体内的那个动物灵魂和我之前的品性一样而已,但我已经不是我了。

    到那时候我就知道了,这个问题不能想下去了,因为任何涉及到“我是谁”的问题,是没有尽头的。

    但因此,我开始构思,希望能够把这个梦和过去的一些思考,写成一部小说,但总觉得只有轮廓,没有更细致的东西。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美国众神》,我看到了作者通过信仰成神这个基础而构建的一套奇幻体系。

    我清楚的记得,在那一刻,我仿佛醍醐灌顶一般,把我过去所有的思考打通了,我找到了一条索引,能够把我过去所思考的三分之一串成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骨骼就是:每一个“我”的灵魂,通过信仰,与神的故事。

    意识到这点之后,我就知道我不能再看这部美剧了,否则我会被它的细节影响到:我只需要这部小说的这个创意,而不是它的所有,否则,我的小说终归只能是一部抄袭之作。

    于是我开始了这部小说的写作,很不幸,前期的故事,有几个点还是有《美国众神》的影子,比如周源身上的伤痕与《美国众神》里影子的老婆身上的伤痕有关,遇到电视里的范

    冰冰与《美国众神》里的媒体之神相似。

    幸运的是,后面的故事从《美国众神》脱离了开来,成了《众神聊斋》中自己的一套故事,甚至在《美国众神》假设信仰成神的基础上,我还增加了三神佯谬等书中角色的“研究成果”。

    而且越到最后,我越发现一个奇妙的事情:很多时候,一些情节,一些话,不是我替书中的某些角色说的,某些事情,也不是我让这些角色做的,相反,他们就仿佛“活了”一样,他们会自己说这些话,做这些事,而我只是帮助他们这些角色,把他们要说的话,要做的事情写出来而已。

    所以,我同书中的角色一起,完成了这部《众神聊斋》。

    尤其是量子力学的加入,让我更能够把意识到灵魂,以及神的法力等事情联系起来。

    不过要声明:本人只是对量子力学感兴趣,书中对量子力学的一些描述,并不完全正确,甚至为了书里的某些情节做了一些处理。

    但我想,即便这本书中有由科学解释灵魂,信仰,神的糅杂,但是这并不妨碍书中描述故事的本质:

    厉害如齐天大圣,失去了本心,不知道“我”是谁,也会迷失在世间。

    哪怕周源的虚假实境再厉害,甚至能化作一整个假的地球欺骗所有人,最后能与费先生的诛仙剑匹敌,可是假的仍旧是假的。

    周源不因为“假”而抗拒或者逃避这个假,反而一直在参悟这个假,当他的“假”成空的时候,我们的悟空就回来了。

    不管是不是因为嵌合体,还是宇宙级别的意识的浩然帮忙,浩宁的“善假于物”的借神通一用,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处事方法:借用我们可以借用的各种力量,来解决我们在现实里,遇到的一个个的困难,一次次的坎坷。

    直到某一天,我们和最后的浩宁一样,意识到原来我们“借”了这么多神通,导致自己也可以有自己的“神通”了,我们才能够在心中画出我们人生的“太极图”,通过我们的双眼,在我们的观察下,把这个纷乱不确定如量子态的世界,定在我们心中,如果说学会“借”神通是“而立”,那么将世界“定”心中就是“不惑”了。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父母,不论他们是否在我们小的时候离我们而去,是否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对我们要求过高,是否因为某些不能说的理由而不再关爱我们,是否在我们小的时候伤害过我们,我们能选择的,都只有一件事:如何对待他们。我们可以选择像刘帅一样对抗自己的父亲,也可以像周源一样对父母百依百顺,也可以选择像李宇飞一样把父母当做兄弟姐妹,但不论任何选择,最终我们的选择而造成的结果,仍是我们来承受。

    同样在爱情上,我们可能遇到像刘帅与小文一样的一见钟情,也可能像阿哲与小叶一样互相爱慕却偶尔吵嘴,也可能像王诗明与貔貅一样“门当户对”,也可能像小云对杰楠一样有所爱慕却有所保留,也可能像小红与乐乐一样虽然百般谋划却又意料之外,这些爱情可能都如同量子态一样“不确定”,但当某个人出现的时候,我们看着对面那个人,就如同观察者开始观察量子一样,心中的那团对爱情的不确定,却因为看着对面那个人,而变得确定——不论我们未来的爱情有多么“不确定”,但是我们在几十年之后回过头来看这些年的爱情,它们都会变得非常“确定”,所以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看好”眼前的爱情,把它的“不确定”,变成“确定”。

    我们的身体时刻在变,我们的意识也时刻在变,我们的灵魂自然也时刻在变,但我们几乎很少会怀疑因为这种“变”,而“我不是我”了。

    我们可以有很多很多理由来指导我们的思考:我们可以选择相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或者相信“如梦幻泡影”,或者相信“特修斯之船”,或者相信我们活在“缸中之脑”里,或者相信意识与灵魂通过量子力学而产生联系,甚至相信整个互联网和宇宙是有意识的,但不论我们相信哪个,都有一个底线:不要因为极端的欲望,而失去本心。

    失去本心的追求极乐,换来的恐怕不是净土,而是一片沙土,片瓦不存的沙土。

    所以在本书中,我既没有对科学的极端崇拜,也没有对神学的无限褒扬,既没有对变化的赞颂,也没有对传统的痴迷,存在即合理,这里每一样都有它的道理,而这每一样道理都可以自圆其说,关键就是,我们还能不能用“我”们的本心,认认真真的去判断它们,“借”它们的神通一用,而不是迷

    失在它们之中,无法自拔。

    迷信迷信,迷字当先,而迷的根本,恰在于失去本心。

    因此,本书虽然用了一些神鬼故事,虚实交替,以假乱真,但本书并不是一本宣扬怪力乱神、封建迷信之书,本书中试图用科学的方法证明神的存在的目的,也不是真的为了证明人们传统意义上的那个“神”的存在,而是希望破除人们迷信中的那个“神”的想象。

    本书中刘帅曾经说过一句《金刚经》里的话: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里说的是:告诉我们不要以相见佛,空掉我们执著以相、声音去寻佛的心。世间的一切皆是生生灭灭的、暂起幻有的流动的虚相,缘起缘灭的。不能以相见如来。我们每个人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即本来面目。所以我们要修回本来面目才是正道。愿受益。

    周源在书中质问假文殊的那个《维摩诘经》里的故事,维摩诘骂佛的一个弟子的理由与上面的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质问这个弟子,你扪心自问,你修行佛,难道没有存一点修行天眼通之类神通的心思吗?你存了这些修行神通的心思而修佛,心思哪里会纯净?这个弟子羞愧无比,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便是以色求如来,以音求如来,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了。当然这么说有些重了,但是佛祖的弟子因此而羞愧,可见他的弟子也在思考神通与自己所修的“本来面目”之间的关系。

    相反,所谓迷信的迷,重点迷的就是这些神通:人们追求神,不是因为神更高贵(假如),而是因为神有比自己更强的力量,能力等,而当人某一天比神更厉害的能力呢?——看看今天很多小说就知道了,给神找个作恶的理由,然后行“灭神”之实呗!这和易平指想象里与浩宁等四个假人对打,还非得想象对方要害自己,自己不得已出手的“杰克苏”心态有何区别呢?

    所以,在本书中,“三神佯谬”就是用来破迷而用的——

    坦白的说,本书中的一整套理论体系,是非常容易被某些邪教拿去迷惑一些人的:神秘的量子力学容易与灵魂相关,灵魂又与信仰相关,信仰又是与神有关,同时再加上有一部分“科学理论”支撑之下的宏观地球级别的自主意识,以及整个宇宙级别的自主意识,同时又有宏观粒子这一套“类科幻”作支撑,物理的稳定岛理论做“背书”,与意识相连的潘多拉金属的创造可能性……这一套理论体系说完之后,有某个人号称自己能够是某种存在的相关者,比如释迦牟尼的小舅子,再骗一些人,这套逻辑还是挺能唬人的。

    而“三神佯谬”的目的,就在于本书花了大量篇幅来构建一套可能有神的体系和世界观之后,却破了信仰创建者与信仰之后成神的关系:一个野心者越希望通过创立邪教,而让人们为他的私欲而奉献信仰,这个信仰成神之后,与他的矛盾也会越大。——换句话说,我们不关心到底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神,我们只关心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人为了私欲,通过蛊惑众生,而让自己成神。“三神佯谬”,就是针对这种“欲望假神”的。

    故而,迷信迷信,重点不是信不信,而是能不能破“迷”,能不能“见自己”。

    不得不承认,这部书题材小众,所说故事也不主流,所探讨的话题甚至有些“矫情”:在今天大家都为了房价,二胎,工资,财富自由,一夜暴富,勾心斗角而不断修炼的时候,却有这么一本大逆不道的书来讨论什么“本心”,说什么“见自己”?

    有特么什么用?

    这本书自然没有那么多用,我也从来没有狂妄到,自己所说的话能对其他人而言,如同机场书店里的成功学一样“有用”。

    我写这本书,只为把我过去的想象与思考记录下来,并且与看到这里的你,一起分享。

    杨绛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她说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我觉得她的比喻很妙,我不知道看到这本书的你是谁,我也不知道你是什么感受,更不知道你是什么时候看到这本书的,但无论如何,我都非常欢迎你进入《众神聊斋》这扇大门,我们一起从众神的世界里,见自己。

    所以,我要对一直看到这里的你说:

    你好,欢迎你来《众神聊斋》,我是浩宁,而你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