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两种不同的道路

薪越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作客小说网 www.zkxsw.com,最快更新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

    1922年5月12日,林子轩来到了复旦大学,他要在下午讲课。

    眼前的情景让他有些错愕,和后世复旦大学的宏伟气派不同,此时的复旦大学显得过于寒酸,和教会办的上海沪江大学没有可比性。

    复旦大学位于上海虹口区的江湾镇。

    1918年,复旦大学校长李登绘先生去南洋集资15万,在江湾买了块地。

    1920年冬在江湾建造校舍,至1922年落成。

    计有教室楼一座,名简公堂,办公楼一座,名奕柱堂,第一学生宿舍一座,教师宿舍一栋,此时建设工程尚未完工,显得较为杂乱。

    1921年,复旦学生为482人,教职员34人,设有文、理、商三科。

    这就是林子轩看到的情景,和后世上万人的大学相比,规模实在是太小了。

    学生人数少是这个时代大学的普遍现象,在民国时期能够上的起大学的学生并不多,从各个大学的学费就可以看出端倪。

    北京大学一个学年的学费是六十块大洋,清华大学只需要四十块,复旦大学是一百∞∽,块,同济大学则高达两百块大洋。

    教会学校和医科大学的学费是最高的,收费项目也很多。

    设在南京的金陵女子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每学年学费高达两百块大洋。

    此外,还要收取二十块大洋的书籍费、十块大洋的校服费,学生去实验室做试验,还要缴纳二十四块大洋的试验费,去图书馆查阅图书,也要花十块大洋办一张借阅卡。

    当然,教会学校收费虽高,校园环境和教学质量也相当优越。

    比如,北大的学生六个人一间宿舍,宿舍楼里连个像样的厕所都没有,冬天没有热水供应,学生冻得瑟瑟发抖。

    而教会学校燕京大学,两个人一间宿舍,每间宿舍都配备了浴缸、饮水器和洗衣设备,学校不间断供应热水,每个楼层都有一个小厨房。

    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是一流的,大多数教科书都用英文编写,任课教师也多为外籍教授。

    相比较而言,民国时代普通百姓的收入,低得可怜。

    1932年,燕京大学的学生在北平颐和园附近的挂甲屯做调查,发现当地居民家庭年收入不到两百块大洋。

    一年到头最多只能攒下十几块大洋,碰上年成不好的时候还得欠债。

    学校这样的收费标准和老百姓的收入对比,别说是一般的人家,就是小业主的家庭也很难负担得起,所以大多数年轻人选择了免费的师范类院校就读。

    林子轩的到来得到了复旦大学的欢迎,他毕竟是享誉国内外的小说名家。

    文学系主任亲自来迎接,随后林子轩还和复旦大学的校长李登绘见了一面,闲聊了一番。

    这位校长原籍福建同安,出生于印尼爪哇岛,是印尼第七代华裔,曾在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和林子轩谈起在美国的往事,很是高兴。

    看着谈笑风生的林子轩,一旁的文学系主任心里颇为苦恼,他本来想让林子轩讲一讲新文学的,这也是青年学生喜欢听的内容。

    林子轩被称为新文学的三杰,新诗写的极好,在学生中有极大的影响力。

    然而,林子轩给他的课表竟然是讲《红楼梦》。

    你这不是新文学,而是复古好不好,就算不讲新文学,谈谈文学创作的技巧也是好的。

    不过林子轩非常坚持,这位系主任也没有办法,客座教授不是本校的老师,讲什么内容是林子轩的自由。

    他在学校里给林子轩做了宣传,鼓励大家都去听课。

    否则没有学生听课,林子轩面子上过不去,如果是讲新文学,系主任相信学生会挤满教室,至于《红楼梦》……

    好像国内还没有大学教授在课堂上专门讲过《红楼梦》,大家都是私下里研究,讲课的时候会提到,却不会单独开出一门课来讲。

    这个林子轩实在是不走寻常路啊!

    下午一点半,林子轩来到了教室,他朝下面一看,清一色的男生。

    复旦大学从1927年才开始招收女学生,他是没有机会享受女同学崇拜的目光了。

    教室里来的学生不少,粗略看下来有六七十人,算是很给面子了,系主任满意的点了点头,开始介绍林子轩。

    所谓介绍,自然是一阵吹捧,说了林子轩的主要成就。

    教室里的学生对林子轩颇为好奇,他们就在上海,学校里也有报纸可以看,对林子轩的事迹了解很多。

    林子轩出生于1900年,商人家庭出身,小学毕业于上海虹口爱国小学,后在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也就是后来的上海中学。

    民国时期,上海中学、苏州中学、扬州中学和杭州高级中学并称为江南四大名中。

    林子轩18岁中学毕业后到美利坚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学习经济学,两年后留学归来,获取经济学学士学位。

    在他二十岁之前可以说是平淡无奇,除了较为聪慧外,没有展现出任何文学上的天赋。

    而从美国留学归来后,在将近两年的时间内写了数百万文字的小说和几十首新诗,可以说是文思泉涌,一下子爆发了出来。

    给中国文坛带来了世界性的荣誉。

    这样的人不由得这些学生不好奇,不过也不是所有学生都是如此,有些郭沫偌的支持者就对林子轩不屑一顾,特别是听说林子轩讲《红楼梦》更是不愿意来听。

    在这个年代,新文学的倡导者们开始走上不同的道路。

    以鲁讯为代表的人继续走新文化的道路,在小说和新诗方面开拓前行。

    而胡拾则转了个身,开始“整理国故”。

    所谓“整理国故”就是用科学的态度来研究传统文化,研究国学,通过“整理国故”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糟粕,去芜取菁,再造新的文明。

    这一思路有存有去,有舍有取,重视传统,却意在创新,相当平稳。

    这也是他提出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但有学者认为这是复古、守旧,是对新文化的背叛。

    这是关于新文学方向性的问题,我们是该一往无前的朝前走,还是应该回头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继续前行。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里,青年们没有耐心回头看,时代在召唤他们,使命感在召唤他们,他们没有时间停留,只能拼命的超前奔跑。

    林子轩此时选择讲《红楼梦》,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整理国故”。

    在新文学的倡导者和支持新文学的青年们看来,就是一种复古,一种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