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客小说网 www.zkxsw.com,最快更新笨的掉渣文集最新章节!
编者按:笔者在暑假的时候在一家书吧里边做了一个小伙计有感而发送给大家。
(一)论读书与环境
林清玄说:“能感受山之美的不一定住在山中,能体会水之媚的也不一定要住在水旁,只要心中有山有水就够了,因为最美的事物永远是活在心中,不是在眼里。”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故以我眼观之,万物皆著我之风采。”
陶渊明说:“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六耳禅师有一句诗写的更妙:“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上边的这些人,有学问家,有禅师,有隐士,而且基本上都给冠以大师的称号,对上边这些话,我一直是深信不疑的,以为环境不过是影响我们判断力的一种外界因素罢了,真正的宁静,永远潜藏在心灵深处,完全可以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去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从而即使身处闹市心境也能柔和稚嫩如同林间清风,深谷百云。
于是,带着这样的想法,我试图在熙攘的人群中手捧一本尼采,或者静坐在夜灯下面对着一对对如胶似漆的小情侣品悟而庄子,想通过如此渠道去锻炼古人所谓的定力,却发现,这是一种十分可笑的办法,再加上后来学了哲学,知道了所谓的那些万物由心,不过是属于唯心主义范畴的一种错误认知罢了。从小的时候,就喜欢一个人躺在被窝里边,用趴似乎更恰当一些,开着一个并不是很亮但足以让自己的一个精神世界透透彻彻的小台灯,在别人的鼾声中守护着一方心灵的净土,现在呢?一直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也独守不住了,宿舍里边电脑吵杂的嗡嗡声,手机短信千奇百怪的铃声更是此起彼伏,至于图书馆,人群熙熙攘攘的,成了莺莺燕燕们卿卿我我的一个最佳地点。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养成的读书习惯似乎已经无法继续了。
暑假的时候,在校外杂志社做了一个小编辑,因为业务需要,无意中邂逅了茶韵书吧,在旁边小商吵杂的为了一两毛钱争执不休的时候,这个小店居然孤傲的紧,门外是一副对子: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家无需花,上边则是茶韵书吧四个字,字体有些类似于篆体,生硬的和这个世俗的社会抵触着,不禁对这个有些脾气的小店产生了兴趣,上了二楼,外边的酷热在瞬间如同水汽一般蒸发的干干净净,墙壁上的几张字画则诉说着他的文化气韵,桌椅走的也是古朴主义路线,清漆在木质的原本色彩上晕染开来,还原了生命的本真,墙上、书架上干干净净的摆着类似于叔本华作品集,易中天品三国之类的文化书籍,至于像现在学生甚至少许社会人士热衷的玄幻、言情之类的垃圾书刊给他里里索索的拒绝到了门外,店里边回旋着古筝高山流水的曲子,桌子旁的翠竹却蓦然让人眼前一亮,一个一百平方的小店居然集清新,自然,古朴,优雅等诸多风格于一身,而且丝毫让人不感觉杂乱无章,很有几分小窗幽记的风格,让我大为心折。
和老板谭叔简单的沟通之后,知道了他开这家店的初衷—想给杨凌的读书人一个交流的平台,也是为了自己曾经的一个读书梦。试想一下,一个人静处在竹帘之中,泡上一壶简单的菊花茶,心灵给古筝那独有的宁静魅力濡染着、浸泡着,捧上一本好书,坐上个几个小时;或者邀上三五知己,互相探讨一些学业,工作的问题,互相受益,杯子里茶叶起伏,杯子外浮梦翻飞。
坐了一个小时,没有借助任何的东西,心竟然给净化的如同三岁赤婴,再后来我就成了这家店的一个小员工,每天和书和茶打交道,更是惬意。
读书和环境毕竟还是难以分割的,真正能够做到不为外界环境所动的就成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只有两种人能这样,圣人或者傻子,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前者是仰望的,后者则忒过不堪,所以,在这里,我把这些写出来,只是希望分享给更多的书友和茶友。古人言:“经目之事,尤恐为真”更何况我只是凭借着自己的笔来写的,喜欢读书喝茶的朋友没事来转转,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
(二)书香
进了茶韵书吧外门的时候,眼前又是另外的一副对子,本身就把书香、茶道和人生的关系诠释的很好:饮扬子江心水品蒙山顶上茶==读诸子百家书悟天地人间道,这个联子从楹联角度倒也对的不是很公正,比如第三个字“子”就重叠了,然世俗之物,往往不能对之要求太过苛刻,比如对联,上联一般都是人有感而发,完全是兴之所至,不羁绊,不受制,但是到了下联,就必须和上联按照一定的格律、对仗、平仄,所以对联的上联一般比下联的意境要好上很多。饮扬子江心水品蒙山顶上茶,隐者风范;读诸子百家书悟天地人间道,大家气魄。
这幅对联的更重要之处就是点出了读书和道的关系,道本身是一个很过飘渺的词汇,浅显一些可以理解成一种万物的规律以及一种豁然的境界,读诸子百家书,然后再悟天地人间道,是很有必要的,前者是一种积累,一种隐忍的过程,在我们对前人的经验和他们对人生的思考积攒到一定程度上的时候,自己的思维的境界也就不自然的升华了起来,然后在选择性的接受中才能养成属于自己的思考模式,这个过程是无法跳过的,起码对于我们平凡人来说确实如此。
一花一世界未免太过浪漫主义,但一书一人生却丝毫不夸张,国学的正经博大,散文的飘逸曼妙,诗歌的辗转反侧,杂文的犀利冷静等等等等,无不在诉说着这样那样的思想,让人受益,让人启迪,让人成长,让人明智。古人对于做人,给出了两点建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最且贴不过的了,前几天一个朋友对现在的孩子发了一句感慨:“子曰:世道乱了”听后很是落寞,不过不能反驳,当我看到一些还没有桌子高的孩子,趴在网吧的电脑旁边熟练的玩着那些我都不会的网络游戏,甚至看些不适合自己年纪的电影,我不禁有些冷汗涔涔了。
的确,现在的人,读书的真的很少了,茶韵书吧的定位之一就是能够让所有读书人找到一个让心儿小憩的地儿,然后互相探讨些人生或者社会的问题,让天下读书人不再落寞,不再孤寂。
(三)茶道
再说茶道。
自古以来,饮茶是中国人迥异于西方人喝咖啡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些年听说最好的茶道却已经不是出自中国了,而是日本,不觉得有少许小小的悲哀,常人饮茶,或为解渴,或为闲聊,或为交际。下来,我们来看看关于一些饮茶的心得。
仍然记得最初始看红楼梦的时候,似乎是黛玉说了一句:“一杯为品,二杯三杯便是解渴的蠢物了,到了五杯六杯,那便和牛饮一般了”读这句话的时候我旁边就放着一大杯红茶,然后就傻里傻气的只呡了一杯,装起斯文了,后来渴了,忘了所谓的牛饮或者蠢物了,咕嘟咕嘟的连喝了好几杯,现在想想,蛮孩子气的了。古人的茶杯,口径不过三四厘米左右,就好比今人喝酒的盅一般大小,即便当时自己耐得住渴,喝掉的“那杯”也不过是作为解渴的了。
汪曾祺先生说过:“泡茶馆能养吾浩然之气”先生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昆明街头有很多茶馆,先生是常客。当然,这里所说的泡茶馆不是是穷泡茶馆,而是利用茶馆观察社会,他的许多论文,或习题,都是在茶馆里做完的。在汪曾祺眼里,那个时代是一个污浊而混乱的时代,学生们虽然贫穷,却自许清高,鄙视庸俗。在茶馆里这相对清静的世界,可以养浩然之气。一壶绿茶,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西南联大在中国现代史上出了很多人才,汪曾祺先生说与大学生喜泡茶馆有一定关系。
笔者对于茶道研究不深,这些天一直向谭叔请教,愈来愈觉得其学问渊博让我不敢小觑,但从茶的种类划分而言,就有好些分法,比如按照色泽、按照季节等等等等。但就色泽而言,茶又分为绿茶、黄茶、白茶、清茶、红茶和黑茶。主要是按照他们的发酵程度,比如不发酵、微发酵、轻度发酵、半发酵、后发酵等等。后发酵的就是百分之一百发酵程度的,谭叔很喜欢这个种类里边的普洱茶,据他说每次他喝到此茶的时候,便不自觉的回想起自己曾经在原始森林里边度过的日子,甚是曼妙、虚无。我年纪尚小,不曾有过他的生活阅历,最这些茶道,也只能自己慢慢的品味了。
从神农时代开始,少说也有四千七百多年了的历史了,客来敬茶,这是我国汉族同胞,最早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节。直到现在,宾客至家,总要沏上一杯香茗。喜庆活动,也喜用茶点招待。开个茶话会,既简便经济,又典雅庄重。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指清香宜人的茶水。
上边的这段话有一句需要大家注意: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实就是说清香怡人的茶水,这句话就在无形中把我们的生活境界和茶道联系了起来,清,清清白白;香,暗香扑鼻;怡,性情旷然,这三点既是茶道,也说的是做人。
当然,上边的只是我个人的小家之言。从中国茶道来讲,中国人重视德行,所以,中国的茶道基本精神是:“廉、美、和、敬”这是庄晚芳先生归结出的,现在给大多数人已经认可了,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日本的茶道则是千利休居士曾经说过的“和敬清寂”这四个字,韩国则归结于“清、敬、和、乐”也有一种说法是“和、敬、俭、真”不管怎样,站在俯视的角度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在每一种东西的最高境界,都是相通的,因为都回归了大声希音的地步,这次报纸二版里边的茶散文里就有一篇茶匠的心,就把这个诠释的很完美。
总之,无论是书,亦或者是茶,最终收益的,都是人本身,也就是和我们的人生链接了起来,茶韵书吧里边除了这两种元素之外,又有类似于高山流水的古筝天籁,还融入了现代元素—网络,朋友们亦可自带笔记本来查阅资料,当然,倘若你是想寻求一个玩游戏的好地方,这里也就将你拒之门外了。
(四)茶韵书吧寄语
上边的这些由于我的年纪以及个人阅历的浅薄,难免会让大家见笑,不对的地方,大家尽可指教,总之,茶韵书吧的宗旨是不变的,为喜欢读书的人、爱喝茶的人、或者走进社会但需要继续充电社会白领,朋友闲聊、书友聚会。都可以在这边来,我们也会开始组建一个书友俱乐部,大家可以结实更多的兴趣爱好相同的高雅之士,也会不定期的举办些类似于茶话会之类的活动,但愿此店能成为杨凌的一个文人雅士相聚的地方。
说了这么多,显得有些啰嗦了,对于本店或者大家想说的,还是茶韵书吧里边的那副对联:饮扬子江心水品蒙山顶上茶==读诸子百家书悟天地人间道。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