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评电影《金陵十三钗》

安晓玲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作客小说网 www.zkxsw.com,最快更新安晓玲文集最新章节!

    在电影金陵十三釵中,显示出“二张”暗藏的策划。

    一、国军连续攻打日军的坦克

    一排国军一个接一个冲向日本坦克,企图炸毁该坦克。银幕上出现中国士兵一个个被坦克上的机枪击中,鲜血飞溅,连续地倒向地面,前仆后继;深深感动观众的心魂。这是张艺谋大导演特意设置的杰作,采用影视手段来冲击每个观众。但是,看后立刻令人疑问重重:

    1)这是在弘扬咱们中国军人不怕死的英雄主义,还是表现他们愚蠢和弱智?在火烧圆明园的电影里,也出现这种自己送死的场面。在辽阔的战场上,满清八旗的铁骑兵催马,浩浩荡荡地冲向洋人的火枪队。两批拿原始长枪的洋兵轮流向直冲过来的、高举大刀的骑兵射击。英勇的中国骑兵一个个被打下马,全军覆没!

    八旗的指挥官怎么那么蠢笨,不从四面冲向洋兵?就是从两个方向进攻,也可以令洋兵没有装子弹的时间而迫使他们的防线崩溃。金陵十三釵影片是巷战,敌明我暗;而坦克上只有一挺机关枪,为什么仍然要笨拙到只从坦克的正面进攻,让他们一个个被机枪打死呢?为什么不从坦克的两侧和后方同时冲向坦克?以致令日本人笑话:

    “你们支那的,统统统统的排队冲过来吧!看你们的人多,还是我们大日本的子弹多?一窝白痴!”

    希望今后我国的导演拍战争片时,想起东洋鬼子“一窝白痴!”的嘲笑,以便从拙劣的编导中清醒过来!

    2)每个国军前后揹一个背包,既异常笨拙,又挡不住机枪射出的子弹。为什么不把五六钢盔绑在前胸?既轻便又能够阻止子弹射穿,确保不击中“心脏”呢?

    为了显示中国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可以采取“后面的战士”抱住“前面被击中同伴”的尸体做盾牌,冲向坦克;第三名国军抱着炸药包,躲在他的身后。其他国军射击坦克两旁的日军,扫清二人前进的障碍。艰难的冲刺,二人终于进入机枪射击的盲区;这时,抱住尸体的双臂已经血肉模糊,一个手掌被子弹打飞了,白骨森森!(特写镜头)。他最后倒在坦克头上,后面的国军敏捷地把炸药包塞进坦克的履带。一声破石惊天的巨响,完成了他们抗日的卓有成效的战斗!这种顽强、机智、不怕牺牲的英勇气概比张导傻乎乎的编排是不是更感人和符合生活实际?

    3)厚厚的背包虽然挡不住机枪的子弹,但是绝对可以挡住血液。张导居然采用特技,当子弹射进国军的前胸后,其血液似箭,居然从背包的弹孔中射出!这种违反常规的事情,张导竟然导演了出来;充分显示出张导主观唯心的思想何等严重,把艺术当成背离生活、反科学的巫术。

    殷切地希望我国的导演在制作影片时,端正创作思想,不能搞“唯艺术主义”文学艺术虽然可以高于生活,但必须忠于生活,不能违背现实和科学;更不要把观众教傻了,培养白痴!

    二、日本军官演奏家乡小调

    日本军官长谷川大佐走进被日本兵蹂躏的威尔森美国天主教堂。他坐在一架风琴旁边,摇晃着脑袋、闭目弹奏他的家乡小调故乡,给观众一点欣慰;以为他是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日本人。但是后来的表现说明,他不过是奉命来教堂挑选节目,筹备为侵占南京的日军首领,举办圣诞节庆祝会。他指令唱诗班的女生去会上表演,并在会后慰问他们的首脑。最后居然挨个数唱诗班的人数:1、2直到13,命令她们统统参加,不许缺席。同时,还安排了五六名日本兵守住教堂的大门,不许女学生出去。一付残暴成性的侵略者面孔!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张导要给这个日本鬼子两付相反的面孔?张导内心如果真的憎恨日本鬼子的话,完全可以令这个日本军官用风琴伴奏圣经歌,便完成了人物的演绎;为何张导要安排日本鬼子首先演奏家乡小调呢?

    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演奏他们的家乡小调,到底是对侵略罪行忏悔,还是宣传日本人善良、“日中”可以友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而且,以上情节在原著中没有,是张导追加的,也显示出他这么做的企图。

    之所以出现上面所述相互矛盾的镜头,其思想根源是:同下面的模糊表现手段一样“二张”不想刺激或者得罪日本人,以免影响他们的影片在日本上映的收入。这种经济利益大于民族利益的编导实在令人失望!

    三、为什么采取模糊不清的表现手法

    笔者在观看金陵十三钗时的第一个感觉是:为什么开始的镜头如此模糊不清?也许是日本进攻南京时,正好是大雾弥漫的早晨;但是,有些镜头又特别清晰,阳光明媚。仔细回忆起来,凡是显示南京人民惨遭杀害的镜头都是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看了日本军官演奏家乡小调后,才知道这是“二张”在耍滑头,不想开罪日本人!

    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一直否认杀害30万中国人,美国等国家在日本的否认下,也持怀疑态度。既然要以日本人攻占南京为题材,必须有日本兵屠杀中国人的血腥场面。如果不演或者少演,中国民众不答应;得罪了中国人,影片的投资就休想收回,以中国的名义申请奥斯卡奖也会成为泡影;但是,若把血腥的场面演的太刺眼,又会遭到日本人的反对,而不许在日本上映。真是苦煞了“二张”!

    现在,张导居然选择了:采取削弱日本鬼子残暴血腥的形象,不将他们惨无人道的罪行展现在他们的银幕上。通过大雾来掩盖惨不忍睹的血腥场面等手段,无非是想持“中间态度”;向日本人表示“亲善”我们的金陵十三钗也不同意中国人的指控;所以,在你们血洗南京的事件上,采用模糊的表现手法。

    笔者的上述分析是有根据的。1937年12月13日南京守军全线崩溃和撤退,日军屠城三天多。在严歌苓的原著风流女子抗战记中,具有多处白天的描写。现举例如下[1]:

    “中午,去安全区筹粮的法比回到教堂,粮没拉回来,坏消息带回来了。马路上中国人的尸体有三四岁的,也有七八十岁的,一些女人是赤着下身死的。炸弹在路面上炸出的坑洼和壕沟,都用尸首去垫平。(以便坦克和军车通过)。

    陈乔治开车载着他往城内走了一两公里,就退了回来。他们不认识这个南京了;倒塌的楼房和遍地的横尸使陈乔治几次迷路。

    (日本)兵们从高地上下来。他们开始是设法在遍野的横尸中开路,发现很艰难,有的皮靴干脆踏到尸体上去,他们叽里呱啦地抱怨什么,或许靴子被血和泥毁了。他们一边走一边用刺刀和脚尖拨拉着中国士兵的尸首,”

    这些惨绝人寰的事实为什么在张导的影片里,看不见?理由很简单“二张”不想刺激和开罪日本佬,令他们的票房收入减少!

    与此相连,下面的镜头也是“二张”向日本人示好的证明:

    故事的结尾被张导完全替换了。原著是:“美国人魏特琳,从国际安全区里开来了一辆救护车,并且带来了一名理发师,帮助女孩子们女扮男装,成为一群小男生,全部换上条纹病号服,先把她们送进了安全区,然后偷偷地送到南京附近的乡下”[2]。而影片金陵十三钗则改成:美国佬米勒开卡车夹带女学生出南京城。

    为何日本兵不仔细检查卡车就放行?四箱红酒就能糊弄贪婪的日本兵吗?这一疑问也得到了解释。原来张导通过新增这些镜头,来展现日本人并非残暴成性;他们遵守国际公约,尊重外国人。这就是“二张”为什么要改变电影结局的真正原因。

    第一评电影金陵十三钗和本篇文章同时揭示出““二张””在他们的影片中,一条秘密的原则是:讨好美国佬,不得罪日本人。

    相关资料

    [1]严歌苓:风流女子抗战记,新浪读书

    [2]朱成山:张艺谋影片与严歌苓小说异同点透析,新浪博客,2011。12。109